栏目分类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0:31 点击次数:124
中美预判成真?俄罗斯“末日电报”突然异响,泽连斯基要求和普京谈话,可以看出,乌克兰正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。
6月5日,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发布通知,通知中明确指出,在乌境内的中国公民应密切关注局势变化,尽快做好撤离准备。
不是一般的提醒,而是带着警告意味的紧急通报。这类信息从来不会轻易发布,尤其是中国大使馆,一向稳重谨慎。
这意味着乌克兰的局势,正在以一种肉眼可见的方式迅速恶化。
而几乎在同一时间,美国驻乌克兰大使馆也发出提示,建议美国公民储备物资、就地避险。两国大使馆同步行动,释放出的信号不容忽视。
展开剩余87%中美的这场“默契”,实际上来自于过去几周积累起来的情报链和实际战况。
基辅
一切迹象都表明,乌克兰正处在可能被彻底推入战火中心的边缘。紧张的气氛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。
5月20日,俄罗斯总统普京乘坐专机前往库尔斯克前线视察时,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无人机围攻。
不久后,俄方通报称,乌克兰出动无人机,对普京的专机发动了接近式骚扰。虽然攻击并未命中,但这起事件仍然震动了俄罗斯安全系统。
紧随其后的,是一系列更具实质性的攻击。乌军接连炸毁了俄罗斯境内多段铁路干线。
数个战略空军基地也遭受攻击,部分停放着图-95MS与图-160战略轰炸机的机场一度陷入混乱。
普京乘坐专机前往库尔斯克前线视察时遭遇无人机围攻
这两型轰炸机是俄战略核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,长期作为国际核查协议的可视资产而露天停放。
乌克兰对其进行攻击,不只是军事行动,更触及了核武管控的敏感红线。
与此同时,连接俄罗斯本土与克里米亚的关键枢纽——克里米亚大桥,也被再次炸毁。
桥体一度中断通行,维修人员连夜抢修,俄罗斯交通部不得不启动紧急运输调度机制。这些攻击目标背后的选取并非偶然。
它们都具备高度的战略价值,是俄罗斯政治、军事和交通网络中的关键节点。
但更加微妙的是,乌克兰发起这些行动的时间点,恰好与俄乌之间的第二轮停火谈判重合。
在谈判桌上,乌方代表仍在就停火条件与俄方讨论;而在实际战场上,乌军的导弹与无人机却飞向了对方的核心设施。
莫斯科将其解读为乌方缺乏诚意,甚至有利用谈判掩护军事行动的意图。这成为俄罗斯态度转变的关键转折点。
俄方很快展开了报复行动。
乌克兰全境多地拉响防空警报,基辅、哈尔科夫、第聂伯罗等主要城市均成为空袭威胁的重点区域。
哈尔科夫市遭俄军袭击
俄罗斯接连出动多批无人机和巡航导弹,在短时间内对乌克兰的军事目标发动猛烈攻击。
从攻击的节奏和打击的范围来看,并不是临时起意,而是早有准备、有计划地展开报复。
俄罗斯官方的说法也变了。他们开始不再把乌克兰当作“敌对国家”来处理,而是公开称其为“恐怖分子”。
普京将乌克兰的行为定义为“恐怖袭击”
这种说法的变化,其实是在为下一步更强硬的军事行动“铺路”。
乌克兰当前的军事行动,显然不是单靠自身能力完成的。背后,离不开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的情报、武器与战术支持。
泽连斯基要求和普京面谈
乌方所依赖的,无疑是美国和北约国家提供的军事援助与战略指导。
但当局势急转直下时,西方内部的态度却开始动摇。
当地时间6月5日,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见了新当选的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·默茨。这场会晤,本意是讨论欧洲安全与乌克兰局势。
但谈话中,特朗普的一句玩笑却让气氛一度紧张。
当时默茨想谈结束俄乌冲突,提到6月6日是诺曼底登陆纪念日,称“美国人在欧洲结束了一场战争”。
没想到特朗普开玩笑说“对你们来说,那可不是愉快的一天”,场面瞬间尴尬。
这一场小插曲背后,透露出美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温度差异。默茨明确要求美国对俄罗斯施加更大压力,呼吁增加对乌克兰的援助。
但特朗普的回答却近似冷处理,甚至将俄乌冲突比作“冰球比赛”,称有时候“得让选手先打一会儿”。这样的表态,无疑让欧洲倍感压力。
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·默茨
德国、法国等国虽然在公开场合继续表态支持乌克兰,但私下里的观望情绪已经上升。
部分国家更倾向于促成有限和解,而不是继续陷入一场没有明确出口的消耗战。泽连斯基本人显然也察觉到了西方态度的微妙变化。
事情走到这一步,泽连斯基其实已经陷入被动。
他原以为连续打击俄罗斯战略目标,可以迫使对方让步,或至少换取谈判筹码。
俄罗斯“末日电台”发出异响
但实际上,这些行动恰恰为俄方提供了一个合理化全面打击的借口。
俄方在军事、法律和舆论层面迅速展开三线布局。
在对乌军阵地实施精确打击的同时,俄罗斯国内媒体集中宣传“反恐合法性”,提升民众对“特别军事行动”升级的接受度。
乌克兰的处境不容乐观
外交方则开始与非西方国家沟通,将乌克兰定性为“地区不稳定制造者”,为可能的进一步军事行动争取理解。
可以说,乌克兰亲手为俄罗斯制造了一个完美的反击窗口。
俄乌缺乏停火的必要基础
一个几乎不需要辩解、不怕国际舆论、不再拖泥带水的打击时机。
如今的乌克兰,不仅面临军力消耗和外援紧缩的双重压力,还逐渐丧失了在国际谈判桌上的话语权。